梧桐嘉树

过激洁癖,只写甜饼

【随笔杂记】墨子及其思想同现实的抗争与衰落

【期末论文,不可避免有套路和生硬,但也有自己的一些真实感受,读得书很少。存档用】


墨子及其思想同现实的抗争与衰落


所读书目:李泽厚:《中国古代思想史论-墨家初探本》,人民出版社,1985年


第一次知道墨子大概是小学看的动画里,后来中学课本也略有涉及,但只是简单的一笔带过,提了“兼爱”“非攻”等词语而已。很有幸也借着中国学术思想史课程,稍稍全面地去了解墨子及其思想。李泽厚先生的《中国古代思想史论》有《墨家初探本》一文,全文分为两个部分:“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典型”和“墨家思想并未消失”;李泽厚先生身为美学家,文字简单优美,读起来浅显易懂,同时他对人性和人心有很深的思考和概括,每次读到精彩部分不由叫好。《墨子》全文涉及范围颇广,本文即从《墨家初探本》寻得灵感,单从实践与义利角度,试论墨子及其思想同现实的抗争与衰落。

欲说《墨子》,必先说墨子。墨子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的过渡时期,此时的中国群雄并起,纷争动荡,觊觎鹿位者多不胜数,战争带来的必定是生灵涂炭,家破人亡,墨子没有高贵的出身,所以从贫苦人家长大的他更能体会民间疾苦;正如胡适先生在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有言:“有了这种时势,自然会生出种种思想的反动。”如果说儒家代表统治上层的思想,那墨子毫无疑问更多的是从社会下层角度去思考。《韩非子·显学》曾云:“世之显学,儒墨也。”可见,墨家在当时是有相当影响力和群众基础的。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,传统周朝礼乐封建制度早已瓦解,君王急需一种新的制度,国家急需一个新的政体,社会急需一种新的思想。非要言乱世的好处,大概就是思想上的解放与宽容吧。墨子的思想在这种时候应运而生也就不奇怪了。

墨子作为墨家首领,与其他领导者不同的就是他的实践性。“舜其信仁乎!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。”(《韩非子·难一》)先古圣人舜亲身耕作所以老百姓都愿意跟随他,大概墨子也是这样的人吧;《墨子·公输篇》就讲述了墨子知道公输般为楚造云梯欲攻打宋国,连走十天十夜亲自去说服公输般和楚王的故事;减少了战争发生的可能性,就保护了更多的平民百姓的生命,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这世界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了;虽然墨子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阻止所有的战争,但至少他尽其所能地去做了。他没有什么富贵,面部黝黑,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,墨子被墨家弟子称为“巨子”,我想用白话来解释就是“英雄”吧。最体现他这种热心救世,慷慨好义,主张和平思想的莫过于“兼爱”、“非攻”,兼爱是非攻的方法,非攻是兼爱的目的,在墨子看来人人平等相爱,反对不正义战争人们才会幸福。这种观点正是处在水深火热的人们所特别期盼的,或许广大的劳动人民最朴素的幸福不过是“饥者得食,寒者得衣,劳者得息”罢,而墨子替他们把这些话都说了出来。

除了实践,墨子思想让我更印象深刻的是他处理“义”与“利”的关系。李泽厚先生把墨子称为“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典型”,不可避免地,作为小生产者有其固有地优势与缺憾。首先,墨子特别强调劳动生产在社会的地位,人要靠劳动才能生存,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说这是值得提倡的,墨子思想也因此收到许多饥寒交迫的手工业小生产者推崇,但有劳动生产之后就是商品买卖,也就是“利”;若倡导此“利”,必会被儒者贬为“小人”,而墨子的“利”正好与之相反,墨子的“利”范围很大,甚至包括整个天下——“兴天下之利,除天下之害”,他的利是天下人的利益,也就是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。墨子义利观是很独特的,如果说儒家把“利”当作彻头彻尾的贬义词,那么墨家就把“利”同“义”划上了等号;《经上》说:“义,利也。”春秋战国的动荡无法阻止经济的前进,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、手工业小生产者、个人商贩在这段时间取得飞跃性发展,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”这些个体性单位本身身份地位处境困难,对于他们来说活着就不容易,所以他们更多关注地是自己的利益,跟他们讲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是行不通的,个体户存在必然有自私性和利己性,这样的人在春秋战国越来越多,带来的是整个社会风气的追名逐利;而这些人恰恰又是墨子思想的群众基础,如何去处理利义关系?我想,墨子在此起到了一个调和的作用,即:可以追求利,不过这种利实质上就是义而已;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作用,分工配合,才能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,才能活下来。这或许也是墨子与现实抗争的另一种变相表现吧;哪怕是最提倡舍生取义的孟子也是感叹;“墨子兼爱,摩顶放踵利天下,为之。”

然而,这样匡世济民,形如大侠般的墨子,在其去世后,墨家却为何一蹶不振?通过阅读一些书籍和论文,我有些自己的感受。“今天下莫为义,子独自苦而为义。”大概英雄都要以孤独为代价吧。墨子他是英雄,但也是墨家唯一的英雄,墨家弟子对其的信仰就如同西方教徒崇拜教皇般狂热虔诚,如《墨子》一书中塑造的皆是墨子绝对正面的形象;但他终究不是神,当他寿命耗尽,所造巅峰之物皆会随其散亡,就像绚烂至极的古埃及文明,无法继续,所以只能毁灭。相比于另一个显学,儒家思想在孔子时并不完善,孔子本人甚至是“丧家之犬”的形象,所以后世可以为其注入新鲜血液,不管是与孔子本身的想法一致还是背道而驰,但至少是与时代相符合的新的东西,日久弥新,所以儒家才能延续两千年而不衰。

当然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演进,还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墨家的衰落,首先后世统治者并未对其思想有所重视,秦法汉儒,重农抑商的打击过后,研究墨学的越来越少,当时印刷术也不发达,缺少传承也不得不式微;其次就是墨家本身的原因,墨家思想本身充满了矛盾性和空想性,比如“尚贤”与“尚同”、“非命”与“天志”;政治上有绝对专制的倾向,反映在宗教上也是塑造了一个绝对权威的天神掌管一切,这种政权与神权的完全统一是无法使社会与人性健康运转与培养的;大同社会说起来很美好,但靠什么维持社会的平衡?纯粹道德?从人心角度来说,这是不存在的,中国是个传统的人情社会,人际关系错综复杂,尤其被统治阶级是小生产者而非“君子”。墨子或许很想去创造一个精神的乌托邦,但他也并没有忘记社会的残酷,梦想与阻碍一次次使他对自己的思想产生怀疑与修改,所以他的思想才会如此的矛盾吧,换个角度,这大概也是他个人心灵与现实社会的抗争吧。

其实,墨家衰落了。但这并不代表其思想也不存在了。易中天先生在《品三国》里讲过中国人的三个梦:明君梦,清官梦,侠客梦,当前两个不能指望的时候,“就希望有一个侠客出来,半夜三更取那贪官首级,为我们报仇雪恨,为我们平反冤案。”换到现实,就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。纵观中国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,似乎都能发现与墨家思想千丝万缕的联系:尊崇天神,平均地权,各得其所,天下太平......但又由于小农思想的局限性和狭隘性,这些起义往往都以失败告终,冥冥中又点像墨家的结局。到现在和平年代,没有战争,但中国人的武侠梦还在,“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”,武侠小说里的世界太美。

墨子人物和墨家思想虽有缺点但仍然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一部分,这些故事、语录穿越两千年,保存下来实属不易,能如此相见,已是三生有幸。现在的我们其实离他很近,或许就在书里,就在梦里,就在手中幻想的一柄剑或一盅酒里吧。




参考文献:

1、王锐:《中国思想史论稿》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2年;

2、胡适: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,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,2016年;

3、孙中原:《墨子鉴赏辞典》,上海辞书出版社,2012年;

4、李小龙译注:《墨子》,中华书局,2007年;

5、孙中原:《墨子与墨学》,中国书籍出版社,2015年;

6、梁祥鹏:《墨子“义”“利”研究》,青岛大学,2013年。


评论

热度(13)
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