梧桐嘉树

过激洁癖,只写甜饼

【随笔杂记】塔院空闻松柏风——记神通寺一游

【一年多前一次院组织的社会实践的报告,给老师看的文,不可避免的套路,但依旧有自己的一些感受。

跟同学一起去就不是那种单纯观光旅游的心态了,可以学到挺多东西的。

存档用。风景还是不错的,就是游客比较少。懒得贴图了。】


塔院空闻松柏风——记神通寺一游


上上周日,我们院里组织去参观位于济南南部山区柳埠镇的神通寺。正是“深山藏古寺,”下车便能体会到瑟瑟寒风钻进衣领。

现今神通寺以门楼、大雄宝殿为中心,观音殿、伽蓝殿、药师殿等分列左右。整体以明黄为主,木梁、门窗涂以褐漆,殿顶整齐排列灰瓦,四周种植多株金黄银杏,相映成趣,颇有古意。通过观音庙里的介绍,我们了解到“神通寺”原名“朗公寺”,为洞巾初叶高僧朗公所创,隋文帝开皇三年改为“神通寺”。得道高僧朗公当时备受南北两朝的帝王崇敬,因此神通寺香火兴旺,弟子不绝。后经魏晋、隋唐、元明几代兴衰坎坷,在清末终归于宁静,仅余有数座古塔与墓塔林象征着曾经的风华。

上山之路有些曲折,或许与佛教讲述的苦难相应吧。转角,一棵被许多信徒的红色祈愿符环绕的巨大古松伫立眼前。此树名为九顶松,挺拔苍翠,粗壮的枝干犹如虬龙,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,所谓“劲叶森利剑,孤茎挺端标”。其为汉代所植,相传凤凰衔枝而生九顶,又有隋文帝在树下许愿灵验的故事(遂改庙名为“神通”)。看着这棵古树,一种敬畏感油然而生。两千年,一代又一代的人走了,可它还在这里,见证着人世沧桑,兴衰轮回,一直继续着,下一个百年,下一个千年。

树旁便是一座单层拱形石塔——四门塔。此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佛塔。塔身呈方形,四方各有一面拱门,故称“四门塔”。外墙较厚,塔顶收缩呈锥形,整体朴实端庄,简单流畅。塔内部有一方形塔心柱,四面各有一尊佛像,东为香积世界阿閦佛,西为极乐世界无量寿佛,南为欢喜世界宝生佛,北为莲花庄严世界微妙声佛,造型古朴自然,圣神慈祥。说到四门塔,不得不提1997年阿閦佛首被盗案,不法分子趁夜割下佛首倒卖台湾,所幸在2002年台湾法鼓山文教基金协会拍下佛首,经验定后归还大陆,成就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(四门塔亦有碑刻记此事)。我在《四门塔阿閦佛头像回归的意义》一文中读到其协会董事长圣严法师的一段话,颇有感触:“他有生命,我内心的感动与欢喜,难以形容。好像流离失所的孩子,重逢慈母,投怀相依。”

继续上山走小路,枯草延伸至远方,不见尽头,像极了《燕歌行》里的那句:“秋风萧瑟天气凉,草木摇落露为霜”。前进不久便到了小宋塔,乍一看荒山上单立着这座简朴的三层方形孤塔,就更添荒凉了。我原以为基底为后加,后来才发现基底是原配,因为上面刻着“比丘福林于大宋昭圣五年为亡父母造塔”的题记,清晰可辨。下一站,是小唐塔(又因为其龙虎之形,被称为“小龙虎塔”),由于被保护网隔着,无法像四门塔直观欣赏,颇有遗憾,但仍能大致看到上面生动的天王、龙虎、乐伎等形象,灵动大方,极具唐代气息与色彩。

下山回到大路,听见了不远处传来的梵音颂词,步行约十分钟,路过凉亭,便到了神通寺遗址。遗址建筑仅存地基与石块,空旷寂寥,唯有多处松树、梧桐和时而掠过的飞鸟暗示着这里潜动的生机。巨大的石碾出现在眼前,此碾直径6米、碾砣长1.8米,直径1.6米,重10.8吨,供僧人碾米碾面使用。可以想象一幅图画:曾经有一群佛家弟子每日劳作,碾出洁白的米面,辛苦却值得。再转角是藏经洞,相传朗公初来时在此静修讲法,可惜的是现在的藏经洞已经被大铁门锁起来,其锁以生满铁锈,大概很久都没有人进去过了。我们注意到许多树的枝杈上都放了石块,老师告诉我们那些是用来希望孕妇不要流产,祈求孩子平安出生的标记,也是这些善男信女的美好愿望代代相传的见证。

祖师林是神通寺一大亮点之一,现存宋金元三代墓塔共五十余座,既有砖制也有石制,造型变化多样,极具个性特色。多以莲花、祥云为饰,亦用斗拱设计,有些塔上还有端坐莲花之上的小佛像,袖珍可爱。这片石塔林在松树的掩映下更添古意,令人瞻仰和猜想。石塔林尽头便是著名的龙虎塔,最显眼的就是塔门上的龙虎,生动传神。因为有三层塔基,所以比普通石塔高出许多。塔身四方均有券门,上面的花样繁复而不杂乱,既有飞天舞动的乐伎,盛开的莲花,又有威武严肃的雄狮与天王,优美而华丽。通过相关介绍,我还了解到龙虎塔的兴衰与政治更迭紧密相连:武则天时期宣扬佛教,神通寺佛教事业因此迅速发展,出现这么精美的石塔也不足奇怪了;后来李家重新执政,龙虎塔也就随着没落了,这样解释此塔塔基、塔身为唐代石制,而塔顶又为宋代砖制是合理的。

走过幽幽小径,穿过石拱门,我们一行人又来到了千佛崖。这里有大片的摩崖造像,延伸至远处,犹如一幅多姿的佛教绘画,而人如同行走画廊之中。据记载此窟为南平公主为已逝父亲唐太宗祈福所造,因为敬造佛像是一种无量功德。摩崖佛像整体丰满慈善,微微带笑,具有明显唐代风格。各式大小不一、坐姿不同的造像约两百座,像主也身份不一,既有皇室成员、官僚僧尼又有普通百姓。一般多为一龛一佛,但偶尔也有特例。每座佛的姿态、表情极具特色,找不到一样的,如南平公主造像富有女性的丰腴和善,而驸马刘玄意面容偏瘦。同时,我发现一个有趣的场景:有一座小佛,上面有人特意为他搭了个石板遮雨。又注意到有两龛佛像与其他常见趺坐石像坐姿很不同,是双腿自然下垂的坐着的,经过查找了解到这也是佛教坐姿的一种,名为“倚坐”。观察这些小细节是件有趣的事。

听说距离四门塔两公里还有座九顶塔,“其塔一基上而顶九各出,构缔诡巧,他寺所未经有”,可惜未能一见。

千佛崖之后我们走入一条石子小路,四面山林环绕,杂草丛生,寂寥无人,非常安静。比起济南市中心的喧嚣嘈杂,这里就像一片净土,与世隔绝。有块巨石,古人制成赑屃状,原应是负载石碑,现石碑已无存,置于路边,被枯草和落叶掩盖了大部分。据说触摸赑屃可以获得好运,但它离我们又有点距离,不可触及。一队人来到望岳亭休息片刻,东面的云梯山是济南海拔最高的山,但从这里看到泰山我觉得还是有些难度的,毕竟层层植物遮挡住了多数的视线,不过这种奇妙的想象也不是一件坏事。

这趟行程我最喜欢的就是涌泉竹林,未踏进去之前,便心生好感。一条青苔小路,两侧栽种大片大片的竹子,清幽宁静,竹叶青翠欲滴,竹节高耸向天空延伸,参差交错,遮盖了大部分的阳光,唯独留下了一线的天空供人遐想,隐约还可以听到流水的歌曲。我们又遇到一方石砌的小池,名为涌泉池。池水不深,清澈透明,有数十尾或红或金或黑的小鱼游行期间,带动微小的涟漪,牵动了水面的浮叶。“对户池光乱,交轩岩翠连”,一面池壁上一尊龙头吐水,不急不慢。我们跟着溪流蜿蜒到了青龙潭,此潭幽深不见底,竹柏之影印于潭上,空明寂静, 四周古树错根盘结,几乎不见人工雕琢痕迹。我们这一行用《小石潭记》来形容最为恰当:“隔篁竹,闻水声,如鸣佩环,心乐之”、“坐潭上,四面竹树环合,寂寥无人,悄怆幽邃。”可惜我们并未去涌泉庵和送衣塔,事后我还知道了一个有关送衣塔的典故:明朝一位官员因年纪大,又不肯与掌权者同流合污,出家于神通寺,其女不放心老父,也在神通寺相邻的“涌泉庵”剃了度,一边修行,一边照顾老父。时代所困,孝女给老父洗过的衣物不能亲自送到寺庙里,只好定期把洗过缝过的衣物寄在一座石塔里,由神通寺的弟子们取走,直至老父圆寂。此后,孝女仍定居于涌泉庵,并成为一代主持,法号“明喜”。亦葬于祖师林。

不知不觉临近中午,一行人穿过一片竹林,乘车而归。

神通寺遗址被联合国成为“保存最好的佛教遗址”,这是济南的自信与骄傲。这是一座城市的历史,一座城市的记忆。想象一下,曾经或许也有一个人,站在此处,与你一样欣赏秀美的风景,微妙地,一次穿越时空的相遇。

这使我想到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时之宫,与传统修复不同,设计者冯峰教授巧妙地将树、宫殿、时间联系在一起,用树的四季枯荣来展示唐代的兴衰更替,“是对这座宫殿的记忆,对历史的怀念。它是一把可以打开记忆的古老而神秘的钥匙。一段干枯的树枝也可以讲述这座古老宫殿的传奇故事。”“这无疑是一个迷人的故事,是一个用生命的生长和延长讲述的故事,是一个真正活着的建筑,这片树林和人类的文明、和一千年前的一个帝国故事连在了一起。”我见到神通寺遗址有一段下坡路,好奇去看,原来是曾经寺庙的石台、石柱。今已缺失残损,无法修复,即使修复亦无用处,不如就让它们安静地伫立在这里,和漫山的松柏竹林继续守护着已经守护千年的庙宇。


评论

热度(2)